无福之施
无福之施
世人多善恶不分,邪正莫辨,总以为凡是布施都是可感福报的。殊不知有许多布施的情事,不但毫无福报,反生罪过。诸如那些布施助人作恶,依其恶业所感,结果还是堕落三涂恶道之中。如人不孝父母,而布施棍杖助逆子伤害其父母,此种布施是绝对没有福报,反有其罪过的,在世间也难逃国家法律的制裁,死后更当堕入地狱之中,受诸苦报。以此为例,举一反三,有智之人,不难明白何者为罪,何者得福。依据增壹阿合经,卷二十七邪聚品所载,就有五种惠施,不得其福。是那五种呢?
「一者、以刀施人。
二者、以毒施人。
三者、以野牛施人。
四者、以淫女施人。
五者、造作神祠。」
「刀」是一种用具,也是一种武器,用其善,得其福;用其恶,获其罪。如以菜刀施人,人以刀切菜,烹调美味佳肴以供养诸佛、菩萨、声闻、缘觉、罗汉,及父母师长,当然是很有福德的。如用以伤人杀人,那当然是有过恶的,施者与受施,两者都是有重罪的。施刀之事,善恶不明,所以谓之无福。
「毒」更不用说,顾名思义,即可想见。凡是毒都有伤身害命的危险,在受施者尚未做出犯罪的行为,施毒无福;当受施人以毒行恶,施者和受施的人,两皆有罪。
「野牛」是指性恶暴躁的牛而言,不是说山野的牛。山上野牛,捕捉尚且不易,何能用以布施。凡是家中所豢养的牛,不论黄牛和水牛,性皆温顺善良,力大能助农家耕种拉车。如是性野的牛,自己尚不能役使,何况施与他人,反有伤害人命之虞,故施野牛无福。
「淫女」是伤风败俗的女子,心身多毒,习性难改。以淫女施人,难免有害人之虞,故施淫女,当然无福。
「神祠」不是「宗祠」,也非「圣庙」,更非「宗庙」。
「宗祠」是一姓同族共同祭祀先灵之处,又称「家祠」或「家庙」,乃是一种纪念祖先的地方,并不涉及迷信崇拜。中国传统及佛教文化,以孝亲为重;慎终追远,更为宗族社会的中华民族与佛教思想所重视。族人合资兴建家祠,亦多简单庄严,公推族人管理,并无神棍介入,纪念祖先,礼之当然,亦为佛教所提倡。
又有纪念忠臣烈士的地方,亦谓之祠。如忠烈祠,是对国家有所贡献,忠贞不二,立有殊勋烈士之灵位安奉之处,亦无迷信色彩,且国家每年为了纪念,还举行列祭,此乃理所应该。
「圣庙」是供奉历代圣贤的庙宇。如孔子庙,又称之为「文庙」。这种圣祠,是供先圣先贤之灵位,使后人崇敬祭典之处。圣贤乃道德高尚的完人,一生事迹及其言行,有史可考,或著书论说,立言益世,此种圣祠是值得提倡,不可荒废的。还有关公,虽为武圣,民国三年才移入「武庙」与忠臣岳飞合祭。但后人建庙,多失去纪念的性质,与一般鬼神杂乱祭拜,实有辱关夫子正气参天的圣德。
「宗庙」是古代帝王及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谓之「宗社」或「社稷」。古人以此代表国家,凡是朝代有所兴亡,宗庙即随之而兴废,其与神祠无关。
「神祠」是一般迷信鬼神,崇拜鬼神,而对鬼神没有认识者,替鬼神建祠以为祭祀之处所。鬼神当初并无人建祠祭拜,就因为古代朝廷有宗社,民间有宗祠,圣贤有圣庙,所以迷信鬼神的人,也给他们所迷信的对象建祠拜拜。
以土地公公来说吧!在大陆民间,不曾建祠祭拜,只在人家的厅堂,安奉「天地君亲师位」的下方,地上以尺许之位书其「土地神位」。其土地神者,是因古人尚无科学的知识时,不知地下的泥土何以会生长万物,神奇不解,莫明其妙,秘而利人,故古人即说土地有神。山亦如是,能生草木,一年四季,循序变易,冬来枯叶雕零,春到繁茂滋长;如系果树,开花结实,神秘万分,不解其所以然,故说有山神。山神土地,不过仅有其名,人们也只是用块石头刻几个字来表示,供人拜拜而已。因土地能生五谷,维持人的生命,地上又能建房子,能使人居住,其土地之德,对人影响颇大。愚民以为土地既属土地神所支配,因与人类的生存祸福有关。如土地丰收,宅第平安,那一定是土地神在保佑,对人是有福德,有利益的正神,故称之为「福德正神」。既是福德正神,人能居住房屋,土地神也应当居住房屋,故于室内立其神位。因孩子们有慈祥的公公与婆婆,土地既是福德正神,能保佑家人,必有慈祥的婆婆。因此,才有土地公公与土地婆婆之称。既是公公与婆婆,必是白发皑皑,所以就有人造像成一对白发公婆。在台湾土地公婆地位已升,已不在壁下居住了,人们竟把祂请起来高坐,与祖宗牌位并列。有的人家更单独在壁上设座,还有的佛教徒家庭,竟把佛菩萨像挂在旁边,而让土地神位据座中堂。在大陆上的土地,拜拜也不过是香烛茶水,但在台湾却特别享福,除了香烛茶水之外,还有大鱼大肉。从前的画像,只不过灰蓝布衣,今竟有人将祂装成金身供奉。近年以来,更有人募建高大神祠,几同寺庙,以供奉这位福德正神,享受的不但佳肴美酒,还有人做布袋戏请祂看哩!笔者亦如常人一样,也居住在这土地之上,吃的也是土地所产的五谷,对土地神是没有非议的。但以报恩的观念来说,首先应感谢政府,因政府保卫台湾,才能保有土地;其次感谢农人,如果没有农夫耕种,地上也长不出五谷来。
但在佛经上,为何要说造作神祠没有褔报呢?我想也有它真正的道理,或许不是指的土地祠。因在过去,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土地祠的出现,这是台湾的产物,也许是笔者走的地方太少,见识不多。然而对一切鬼神,乃属六道轮回之中的鬼道。鬼道的鬼类,在前面鬼神的认识一篇中,大概的叙述过了。大多数的鬼神,是不居住神祠的,因为阴冥下界,范围太广,鬼神自有其居住的地方,实不需要人类劳民伤财,去对三恶道之一的鬼神效劳。只不过鬼类中多财鬼之一的希祠鬼,常贪住社祠之中,显些鬼通,希求食物,嗅其气味而自饱暖。然而此种鬼类具有惑人的本能,使人对祂发生迷信与依赖,远离人类生活正常轨道的发展,造成执迷不堪的社会,使世人对人类应有医药的使用与发展,予以荒废,使人没有正当的向上进取心,使人类与科学的时代背道而驰,使人类浪费了宝贵的金钱与时间,专做毫无意义的鬼事,使人类相信祂就是神,使人类花了无法统计的金钱来建造神祠;企图使世间,变成一个冷气阴森的鬼世界,使人能讲许多藉灵托神的鬼话,以显鬼道的可信,为鬼道服役;进而希望世人死后,堕入祂们的鬼道,充实鬼神法界,更会有许多鬼神的官衔出现,使人迷惑,去盲目地崇拜。因此人类为祂们建造神祠,胜过府衙宫殿;浪费的金钱,如果节省起来,可以办许多社会福利及慈善救济公益事业。是故,笃信三恶道的鬼神,对于三善道的人类众生,大为不利。故佛陀曾说「建造神祠」是完全无福的愚痴行为。因为高为人道的众生,反而被低于人类的一些贪祠贪食的鬼邪所愚弄,殊为不智之举。所以奉劝世人,不必再浪费去建造神祠了。因鬼道自有其利用的依报,不需要与人道发生纠缠关系;纵堕于鬼道,也没有鬼神见怪的。这是佛陀对于人道众生大慈大悲之处。以奉劝世人,乃希望世人及早觉悟,离恶修善,趣向菩提大道,超出三界火宅,六道轮回。
今就台湾来说,全省各地区这些年来,因狂建神祠,迷信拜拜,而浪费无法统计的金钱。若民间一旦能醒悟过来,将这些不必要的消耗节约储蓄起来,捐献给政府,移作国家各大建设之用;普及各级教育,增进科学的发展,协助民生的改进,乃至国防的巩固,当可成为更进步的社会环境,及富强康乐的现代化国家。我们捐献政府的国民,福德将更广大。以目前环境,惟有一切为国家,贡献给国家,才是最大的福田,才能得到最大的福报。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