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弥勒菩萨为什么是东方化的面孔?

弥勒菩萨为什么是东方化的面孔?

  我们到佛教寺院的时候,一进门总能看到一尊笑脸盈盈、大腹便便的佛像。非常多的人都知道,这是“弥勒佛”!

  但,其实这是错误的。

  不过,也不完全错,因为弥勒佛是我们的未来佛。

  据佛经记载,弥勒菩萨将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才会下诞到娑婆世间,成为第五尊佛(现在的佛陀——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而现在,我们民间所说的“弥勒佛”,是以菩萨身在兜率天宫内院,为天人讲经说法。所以他现在是:弥勒菩萨。是等待着时机成熟才成佛的“菩萨”。

  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弥勒菩萨是这么的东方化的面孔呢?然而…

弥勒菩萨(筑于公元第三世纪 犍陀罗艺术)

弥勒菩萨(筑于公元第三世纪 犍陀罗艺术)

  哎呀!怎么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弥勒菩萨完完全全不一样呢?

  这是因为,我国唐末五代时期,在浙江奉化岳林寺,有一个胖胖的和尚,名叫契此。他常年提着一个布袋,大腹袒露,笑口常开,出语无定,随处寝卧,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人们又称他为布袋和尚。有人向他求教佛法,他往往以几句富含禅意的诗偈示人。比如:“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等等。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当属这首《插秧偈》:手持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公元589年三月初三,布袋和尚坐在岳林寺东廊一块磐石上,说了一句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说完便圆寂了。这个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从这以后,弥勒菩萨的造像就都以布袋和尚为原型而塑造。

  今日是农历三月初三,是布袋和尚的纪念日。我们知道了布袋和尚的故事,除了对他的纪念之外,更要理解其中的深意,学习他欢喜和包容的生活态度,凡事不要太执着,认真而不较真,才能没有烦恼。所以首先要有肚量,能够包容万物,不与人计较;再次要有慈悲,以笑脸迎人,以欢喜之心去接纳一切。所谓,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我们文殊院的“空林修养”是“承当、奉献、欢喜、包容”,其中“包容”和“欢喜”就是传承布袋和尚的精神而来。

  弥勒菩萨教我们为人处世之道,要心地豁达,营造轻松的心境与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时,多想想弥勒菩萨: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时时观照自我的内心,是否懂得用智慧去化解、疏导愤怒的情绪?是否通过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在不断地磨炼自己?

  进入汉传佛教寺院,在弥勒菩萨造像旁边,往往还能看到一副楹联概括其精神和对世人的教诲——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今日三月初三,你开口笑了么?今天,明天,明天的明天……记得布袋和尚对我们示现的教诲,一切以宽广如大海般的胸怀去面对,人生定能更加圆满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成都文殊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