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人为什么要说打死烦恼?
我去禅宗的道场,经常听里面的禅和子说要“打死烦恼”,这如果放到教下,则多半会说“对治烦恼”、“降伏烦恼”、“断除烦恼”之类的。禅门语录中与“打死烦恼”类似的话,还有“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禅和子似乎特别喜欢“打”,他们叫“坐禅”为“打坐”,坐禅七天叫“打七”,修行精进不断叫“功夫打成一片”,师弟之间验证一下,叫“打机锋”,这个“打”,有点像英文的万能动词“do”,什么都可以用“打”来表示。那么这个在禅宗内使用的高频动词,代表了什么呢?
如果我们说降伏烦恼、对治烦恼,总有点与烦恼势均力敌的感觉,有点文绉绉的秀才味。而打死烦恼,一听就很霸气,与禅宗的棒喝一样,孟八郎的威风尽显。如果把烦恼比喻成蚊子,教下的做法,就好像是分析这个蚊子是哪里进来的,是携带病毒的,还是不咬人的,是挂蚊帐,还是点蚊香。如同分析烦恼是欲界的,还是色、无色界的,是根本的,还是枝末的,是不善的,还是无记的,是顿断,是渐伏。
禅师的做法就像,讨厌它嗡嗡唠叨,懒得分析,啪的一下将其打死。这说明他们是力量型的选手,依靠长时打坐的定力,就能把烦恼直接按住。“四正勤”中说“已生的恶法令其不长,未生的恶法令其不生”,这不是空洞的废话,而是实修的经验。功夫到了一定的境界,已生的恶法你想把它按住,马上就能按住。甚至于一个染念还没有动起来,隐隐觉得不对,就能提前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禅师的打死烦恼,就是这么直截了当,哪还管它什么烦恼,直接灭杀。
这也说明,禅修好的人,他会对烦恼很敏感,如果被蚊子吸了半天血才发现,这就太迟钝了,故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阿含经》中说,圣弟子对烦恼的感觉如同“变吐”,就像吃了变坏的食物,刚一入口就吐出来了。我们修习佛法,其他东西都是越修越强,唯独对烦恼的耐受力是越修越弱。未出家以前,我们每天生活在烦恼中,都不觉得烦恼了。但是出家之后,经过一段修行,你就一点都不想再有烦恼。这说明我们对烦恼的忍耐力变低了,不堪再忍受烦恼。稍微一起烦恼就觉得受不了,想方设法地想要把它清除掉。
原文标题:透过禅师的语言(一)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戒幢法雨
- 上一篇:沩山灵佑禅师叫唤院主
- 下一篇:无分别是什么?禅宗趣入无分别的方式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