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悟心水
佛教的经典与很多有道高僧的偈语,时常把心的状态称作“心水”。这看似毫不出奇的一个字眼,却有着甚深而微妙的涵义。一颗包容的心可以享受一份从容的生活。而那包容的心不正是柔静如心水吗?
水,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在我们的身边毫不出彩,我们也已经司空见惯,正如阳光、空气……同时,它也是一种很神奇的物质,可以以任何状态存在于尘世而不被人们称奇。或以最常见的液态,如涓涓东去的溪流;或以固态,如江河冬日里那纯净无染的白;或以气态,如沸腾而上的烟气。水的液态是它的第一之态,而冰与气仅因温度的高低变化而存在着。
水的特性之一,就是不管它被装在任何的容器之中,都能与容器融会贯通,和谐统一起来。但却不会因容器是圆的而变成圆的;是方的而变成方的。它永远不去争辩,永远不损伤自己的本性,永远可以回归到自己无碍的状态。若心也能平和清净如水,即使装在或圆或方的容器里,甚至于江河大海的波涛汹涌之中,又会有何损伤呢?
水的特性之二,是它不仅可以包容一切,也可以被一切所包容。这是因为水的本性始终坚持不二。但是如水的心也要保持在适宜的温度才好。心若寒冷,则会凝冻成冰,可以划破肚腹、害裂肌肤、刺痛他人,甚至凝固整个世界,心若燥热,则会化成烟气消融,从此无从抚及,无从寻觅,灼伤自己,甚至于灼燃整个世界。
如水的心也要保持在平和清净的状态下才能相得益彰。若是化为倾倾洪峰、层层狂浪、叠叠巨瀑,则很容易就在汹涌中迷失了本质,迷失了真性,乃至伤害了世界。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会遭遇苦难伤痛,正是因为无法认清心的本相,无法恒久地保持适宜的温度与平和清净的状态。
当我们被冷酷的情感冻结时,就凝成怀疑、傲慢、自怜、卑微的冰块,不能再用来洗涤受伤流血的创口了;当我们被炽裂的情感灼燃时,就化成愚钝、贪婪、嗔痴、怨恨的烟气,从此再看不见自己飞翔的方向。
心水的禅意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喜乐我们应该看透,苦难也应该学会承受。于人生的终极之巅,喜乐是印照水面的微笑,苦难是水面惊掠而过的飞鸟。纵使流过的鸟影让人怅然,水纹上的 微笑让人回味,却都只是偶尔的一次投影,在人生的长河中一笑 而过。
佛禅的伟大可能就在于此,它不否认现实的冰冻、灼烧、汹涌澎湃。而是开启我们的本质,教导我们认识心水的实相,心水如许之状,并永远保持“第一态”的本性。不应现实的冰冻、人生的灼燥、生活的起伏,而迷失自我的温暖与平和清净。
心水的禅悟,是对人生的一次提升,一次飞跃。人生有味是清欢,佛陀的手已经伸到你的面前在千里之外吗?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