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讚赏医师是人间菩萨
「84年前我出生,72年前庆幸出家当和尚,没上过学校,都在寺院学佛门规矩;61年前来到台湾,当时一无所有,只用一双僧鞋,踏遍世界各地,弘法利生……」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2010年6月7日用佛法智慧开啟与精神科医生们的心灵对谈,掌声、感动全场,「医师了不起,靠经验、智慧解除人民的病苦,也是救苦救难,这是菩萨的心。」
来台参加「两岸脑神经科学术会议」的70人中国各省脑神经医师,6月7日在佛光山慈悲基金会护智中心主任杨渊韩医师带领下参访佛光山,并与星云大师接心。
「病人常问,疾病治好?治不好?如何回答会比较好」一位医师提出疑问,「成住坏空,人都有生老病死,最重要是对自己生命要有信心。」星云大师说,死亡就像脱壳,有死就有生,就好比点燃木材,一根又一根,生命也是一期又一期串在一起,身体会衰败死亡,但灵魂不灭;我一生「与病為友」,眼睛因钙化看不清楚,却用「心」写出「一笔字」,也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该如何做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师说明,世间没有一件事情是一成不变,所有东西都是组合而成, 「《般若心经》说,远离颠倒梦想,如果只是為了一句话而心生烦恼,便是惹尘埃」;有一天溪水因下大雨而暴涨,一位老和尚和小徒弟弘法需渡河,刚好一位妙龄女子也想渡河,正当愁眉不展。老和尚跟小女子说可以背她渡河,一旁的小徒弟看了心生烦恼认為师父身口不一。过后一天提起勇气请教於老和尚,老和尚笑著说:「我把小姐背到对岸就放下,而你怎麼背了三个月,放不下呢。」大师以此故事说明「所有罣碍都是由『心』所造,凡是应心存『善』念。」赢得满堂的掌声。
「医疗更要和教育要结合,亲近善知识,可以增长智慧,这次来佛光山参访也让大家种下菩提种子。」慈悲基金会护智中心主任杨渊韩医师非常感谢星云大师开示,「慈是予乐,悲是拔苦,身為医师的我更应该坚持,尽本份,做该做的事。」
今年佛光山慈悲基金会成立护智中心,结合慈悲、专业的整合性医疗,為失智症患者提供更多疾病预防及保健工作。佛光联合诊所执行长妙僧法师表示,「以慈善福利社会」是我们的宗旨,多帮助一个人就是多拯救一个生命。
- 上一篇:美国北卡佛光山三皈五戒讲座
- 下一篇:港星吕颂贤携妻三亚度假 称已皈依佛教并坚持吃素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