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108自在语》第二集 3 心灵成长
79. 人生要在平淡中求进步,又在艰苦中见其光辉。
80. 人生要在安定中求富足,又在锻鍊中见其庄严。
81. 拥有稳定的情绪,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83. 以退为进、以默为辩、以奉献他人为成就自己的最佳方法。
84. 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85. 慈悲是具有理智的感情,智慧是富有弹性的理智。
86. 南北东西都很好,行住坐卧无非道;心中常抱真惭愧,忏悔报恩品最高。
87. 修行人要开诚佈公、真诚相待,不存邪念恶念,就是所谓的「直心是道场」。
88. 当烦恼现前,不要对抗,要用惭愧心、忏悔心、感恩心来消融。
89. 踏实的体验生命,就是禅修。
91. 呼吸即是财富,活着就有希望。
92. 心裡如果「打结」了,最好能向内观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处。
93. 被烦恼撞着了,此时最好享受自己呼吸的感觉。
94. 心中有阻碍时,眼中的世界皆不平;心中无困扰时,眼前的世界都美好。
95. 心不开朗就是苦,心境豁达就能转苦为乐。
96. 生灭现象是世间常态,若能洞察生灭现象,便是智者。
97. 把心念转过来,命运也就好转过来。
98. 智慧并不只是通晓经典,而是要有转化烦恼的巧妙方便。
99. 烦恼即菩提,并不是说没有烦恼,而是虽然有烦恼,但是你不以它为烦恼。
100. 只要心平气和,生活便能快乐。
101. 面对生气,要学会「反观自照」,照一照自己的心念,问一问为什么要生气?
102. 操心就有事,放心便无事。
103. 从自我肯定、自我提昇,到自我消融,是从「自我」到「无我」的三个修行阶段。
104. 要重视善因的培育,不要只期待美果的享受。
105. 当你体认到自己的智慧不足时,智慧已经在无形中增长了。
106. 心要如牆壁,虽然不动,确有作用。
107. 要做无尘的反射镜,明鑑一切物,不沾一切物。
108. 当大家都在盲目地争夺之时,你最好选择另外一条路走。
- 南禅七日(1)
-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南怀瑾先生稀有开示之三
- 景德传灯录 第一卷
- 五灯会元 第一卷
- 授菩萨戒仪轨(一)
- 南禅七日(2)
- 碧岩录 第一卷
- 南禅七日(4)
- 南禅七日(3)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上)
- 指月录目录
- 南禅七日(5)
- 指月录卷之一
- 南禅七日(6)
- 南禅七日(21)
- 南禅七日(7)
- 南禅七日(9)
- 宗镜录(1-4)
- 南禅七日(8)
- 南禅七日(10)
- 禅关策进(上)
- 南禅七日(11)
- 南禅七日(12)
- 南禅七日(13)
- 南禅七日(14)
- 南禅七日(19)
- 南禅七日(20)
- 南禅七日(16)
- 南禅七日(18)
- 南禅七日(17)
- 南禅七日(15)
- 《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的政治观
- 五灯会元 第二卷
- 五灯会元 二十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 景德传灯录 第二卷
- 指月录卷之二
- 《星云大师讲演集》-从心的动态到心的静态
- 《坐禅三昧经》上的修禅方法介绍(下)
- 宏智禅师广录(卷九)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