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忧国
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赏析
诗是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的。诗人落职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其中“位卑”句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心灯,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
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这个和病起抒怀一样。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 上一篇:中夜四五叹 常为大国忧
- 下一篇: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相关阅读
-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 契阔死生君莫问 行云流水一孤僧
-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 一寸丹心图报国 两行清泪为思亲
-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 中夜四五叹 常为大国忧
-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
- 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
- 千年史册耻无名 一片丹心报天子
-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 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相关名词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
最新更新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