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
佛教经典。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一般认为在1~2世纪印度贵霜王朝时期已流行于犍陀罗地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详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三十二讲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三十二讲)
好,那么最后总结性的劝勉。净土法门大不可思议,难以相信,难以了知,没有一个人能够发问,释迦牟尼佛,以一切种智观照与会大众的根机,知道众生成佛的缘成熟了,就“无问自说”。无问自说呢,令与会的大众得到四悉檀的利益。这种法雨的滋润教化,就让与会的大众欢喜信受。与会的舍利弗呀,诸比丘哇,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欢喜信受”。好,这是世界悉檀。他怎么欢喜呢?哦!知道极乐世界这么美好,到那儿去一生成佛,只要执持名号就可以。这时候身心充满着欢喜哟!大喜遍涌身啰!这就”欢喜“——世界悉檀。好,他这个欢喜里面当然就包含着信。一点疑惑都没有,这就是“信”!欢喜信——受,“受”就是“领纳不忘”,执持在怀。你这个有信心的善根就是为人悉檀,生起了稀有难遭的善根。这样,这些与会大众感戴释迦牟尼佛无比巨大的恩德,就投身皈命,这就叫“作礼”。作礼呢,这就是对治悉檀——破恶。破恶,为什么叫破恶呢?在十法界里面唯有佛的功德最好、最高,当他一心皈命到佛那里去了,就破除了九法界之恶。这就有破恶的利益——对治悉檀。然而这些众生作礼之后,不是听了就当耳边风,而是“作礼而去”。什么叫“而去”呢?不是说听完了,我疲倦了去睡觉。而是听完了:“哎呀!这么稀有难得,这么大利益,赶紧找个地方去念佛修持,赶紧往生,得不退转。”这就是“而去”的意思。这一“而去”,就念佛往生,得以成佛。这就得到了第一义悉檀——入理的利益。
好,那么这部经就基本上串讲完了。下面有个跋语,我们简单说一下。这是蕅益大师最后的一个跋语——后序。这个后序从四个地方来说。第一,是表明这个净土法门当机。引用经典说:末法的时代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这已经是佛早已悬记了的,现在已经是末法时代,唯有依靠念佛法门横超三界,得道,度脱两种生死。一定要明白这个佛的悬记本意。所以就慨叹,现在正是佛悬记的末法的时候,唯念佛得度。舍去这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谁能够得到修行的利益呢?那再回想自己——“旭”就是他自称,说他相信这个法门的因缘。蕅益大师说自己刚出家的时候,以上根利智这个根器自负哦!自负宗乘,就是宗门、教下他都能够一一通达。开始对禅宗向上一路非常的好乐,对于经典——“教典”——都不放在眼里。尤其对教典当中这个净土念佛法门,认为是中下根的人所修行的;自己是上根利智,就不必修这个法门了。原来他是有这个知见。后来,他在二十八岁的时候闭关,得了大病。这时候他才发现参禅的功夫没有办法得力,所以才回归到念佛法门,一心一意求往生。由于这个因缘,他就研究四明尊者的《观经妙宗钞》,还有幽溪大师的《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以及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这些书。通过研究这些大德们的书籍,才开始了知、信受:念佛三昧真实的是无上宝王,是一切三昧当中之王。从此以后,才肯死心塌地的执持名号。一万牛的力量也不能挽回这样的信心。这时候表达他舍禅归净。“不谈玄,不说妙,一句弥陀真风调”。
那么这个《要解》的因缘是:有一个道友叫去病,他很长时间都修行净土法门;这个去病居士呢,想令这部《阿弥陀经》大的纲宗、要旨用简略的语言把它展示出来,就请蕅益大师来作一个要解。蕅益大师有菩提心,就想:“普益法界有情,同生极乐世界。虽然自己水平不够,也是辞不获已,理上不可推却。”就开始述这个《要解》。作这个《要解》是在顺治丁亥九月二十七日,就是顺治四年——一六四七年。写了九天,九日就完成了。这不简单啰!好,最后发愿回向。九天完成之后——四十九岁写完之后,蕅益大师还不断的讲这部《要解》,到五十五岁的时候还在讲,以及到病重临往生之前三个月,还口述让弟子来进行修改。发愿这个《要解》一句一字都作为往生的资粮,有见闻这部《要解》的有缘众生,都能够得到不退转位。无论是有信心,还是有怀疑,都种植净业的道种;无论是赞叹这部《要解》,还是诽谤这种《要解》,都能够平等的得到大解脱。“仰唯”,仰唯就是仰祈:十方诸佛菩萨来摄受、加被,来证明这部《要解》的正确性;同学友人呢,也希望“随喜加被”。最后是“西有道人”,西有道人是他的别号。“蕅益智旭搁笔故跋。”“时年四十有九”——四十九岁。
好,这样我们就用六次的时间,非常概略的把《弥陀要解》作了一个串讲。由于自己水平非常有限,福德、智慧浅薄,讲的时候都有点胆战心惊。真的感觉到蕅益祖师这种悲心广大、智慧深邃,我们的理解非常浅薄。所以讲得不对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全文終]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
- 忏除业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没在阿弥陀佛上,能否往生?
- 忏除三障诸烦恼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断自己是真信?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爱情?
- 从极乐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还会退转吗?
- 凡夫的六根是轮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对镜时不能把持自己该怎么做?
- 生命分为几个阶段?十个阶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摄住散乱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净心究竟是什么?
- 为什么念佛、持经要有至诚心?
- 在修清净心的行门当中念佛是直接和圆顿的
- 至信与至乐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发第一愿是为了帮众生带业往生
- 一切众生充满贪嗔痴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净业行人为什么要读诵大乘经典?
- 在生活和道德实践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别吗?
- 如何理解阿弥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数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条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吗?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