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意迈向西方佛国,就是信顺二尊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西方,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这段疏文,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所开示二河白道喻其中的一段文。二河就是水河与火河。白道就是念佛之道,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大道。我们念佛的人就是走在白道,念佛的人就是修诸白法。一切佛法称为白法,一切恶法称为黑法。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就是走在白道,没有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就是走在黑道。因为在六道里面,冥路非常的黑暗。诸位!你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我要请问大家:你是白道或黑道?白道!行善就是修持白法,做恶就是造作黑法。要行善还是要做恶?行善啊。所以,一个走在白道的人,一心一意迈向西方佛国,就是信顺二尊。
“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是说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人间,以净土教典劝勉众生发愿求生西方,这样就是释迦发遣。发遣就是:佛弟子!你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哦。《阿弥陀经》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部教典。《阿弥陀经》,世尊一而再、再而三劝勉我们众生发愿求生西方。“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是《阿弥陀经》的经文。诸位!你念南无阿弥陀佛,有发愿要求生西方佛国吗?有!一生不变,有行有愿,怎么会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往生。世尊的发遣,我们若真正奉行,听世尊的话,我们一定会发愿求生西方。千万不可念南无阿弥陀佛只求来生人天福报,因为求来生的人天福报,因为你这一生念佛,所以来世出生在富贵人家,会造业造罪,不会想要学佛。世尊在《四十二章经》说:豪贵学道难。豪就是有钱的人,贵就是有势的人。有钱有势的人,较不会想要学佛。所以,我们一定要求往生西方。
下面说:“又藉弥陀悲心招唤”,就是在说,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呼唤我们回归西方佛国。所以,二尊就是释迦世尊、弥陀世尊。世尊是佛的十号之一,因为佛是一个众德圆满的人,为世人所尊,所以称为世尊。那释迦世尊在娑婆人间,教我们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意思就是:去!去!去!念佛去西方佛国。阿弥陀佛在西方佛国,在跟我们呼唤回归西方佛国,意思就是:来!来!来!念佛我接引你。释迦世尊教你去!去!去!去西方佛国。阿弥陀佛敎你来!来!来!来我的佛国世界。那二位佛都是希望你往生西方成就菩提,对不对啊?所以,你相信了、接受了,这样就是信顺二尊之意。有信受,当然是顺佛心佛愿。就像子女听从父母的话,父母叫他扫地,他听话了,他就扫地。父母叫他洗衣,他听话了,他就洗衣。阿弥陀佛教你来!来!来!念佛我救你。你偏偏不要,这样有顺吗?这样没有顺,这样叫做逆。这样没有顺佛愿,这样叫做逆佛愿。释迦世尊教你去!去!去!念佛去西方。你不听话,这样叫做逆,因为你不要去、不要念佛,这样就不是顺释迦世尊的佛心,是逆释迦世尊的佛心。所以,我们要听佛的话吗?要!依教奉行就是听佛的话。世尊在《阿弥陀经》教我们怎样修行?念佛。世尊在《无量寿经》教我们怎样修行?念佛啊。世尊在《观经》教我们怎样修行?念佛啊。所以,你听世尊的话,根据世尊在净土三经的教导,当然你就会念佛啊。你就会一心求往西方,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所以,信顺二尊之意。
“不顾水火二河”,这句我们念佛人要好好做到。因为很多念佛人就是因为担心自己的烦恼妄想障碍往生。善导大师教导我们“不顾水火二河”,不用顾虑水河火河,就是不用顾虑贪瞋烦恼。水譬喻贪欲心,火譬喻瞋怒心。贪爱如水,瞋恨如火。我们若想要吃梅子,还未吃到,只有想而已,会流口水吗?会哦。现在观想你的前面有很多很好吃的梅子,哇!就开始在流口水了——贪爱如水。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起无明,大小声,霹雳啪啦,就像雷公一样,脸色是很好看还是很难看?很难看。看起来是像佛菩萨还是像魔鬼?像魔鬼哦。当在生气的时候,脸色红通通的,因为血液上升。所以念佛的人要常常涵养心性,好好改变自己。念佛的人脾气很坏,动不动就霹雳啪啦,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大小声,就像被鬼打到,这样人家不会肯定你的念佛修行,对不对啊?就像我们住持老和尚这样,心性非常的忠厚柔和,那就是内心常常在宁静安详之中,自然不容易起烦恼心。这就是涵养。念佛的人要修身养性。念佛的人对世间的五欲很贪求,贪吃、贪睡、贪名、贪利、贪色,对钱看得很重,别人是一个钱打二十四个结,你念佛的人,钱打四十八个结,要跟你化缘三千元印经书,好比在割肉一样,拿不出来,那你将来如何放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念佛的人,应该好好藉这句佛号降伏贪瞋烦恼。
纵然我们的烦恼无法降伏,也不用担心,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有能力救度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会被水火二河淹湿、燃烧,也就是说,我们的烦恼,不会因为我们念佛,阿弥陀佛要救我们而救度不了,因为我们的烦恼和阿弥陀佛的愿力一较量,阿弥陀佛的愿力大过我们的业力。我们的业力虽然很重,但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更重;我们的业力虽然很大,但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更大。我们的业力就像一粒石头,阿弥陀佛的愿力就像一艘船。石头若放在大海,一定沉下去,石头若放在船上,就能够从此岸渡过大海到达彼岸。所以我们的心,如果安立在自力修行,就犹如石头安置在水中,必沉。因为我们的懈怠心、放逸心很大,因为我们的业力很重,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贪瞋痴就使我们堕落。我们将我们的烦恼心安住于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的愿心,就犹如将石头放在船上,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本愿船,就有力量将我们度过去西方极乐世界,安然离开生死大海。这样,你要念佛吗?认真念佛,将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安住于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有时候忘记念佛,也不用担心;你念佛的时候有烦恼,也不用担心;你念佛的时候有妄想,也不用担心。因为善导大师教我们:“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念念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念想到释迦世尊的发遣、弥陀世尊的呼唤,“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西方”。我们只要念念想到二尊共同对我们的呵护、护佑,我们就安心念佛,不用怕贪瞋烦恼,因为佛力有本事度得了我们,往生西方。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就是: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因为太多人念佛念得很担心、很顾虑、很惊怕,这种心理,信愿也经历过来,所以将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宣扬给大家了知明白,帮助大家安心念佛。
“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因为念念依靠二尊,念念称念阿弥陀佛,不顾水火二河,乘阿弥陀佛的愿力之道,临终看到阿弥陀佛现前了,非常的欢喜,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庆”是庆祝,“喜”是欢喜,“何极”是非常的意思。非常的欢喜,庆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诸位!你看《观经》当机者韦提希夫人,被逆子阿阇世太子苦恼得非常的伤心忧愁,当她看到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心情由忧愁转为欢喜。《观经》流通分的经文,说出韦提希夫人见佛菩萨欢喜心情,“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内心非常的欢喜,证悟无生法忍。也就是,韦提希夫人在见佛的当下就往生决定,非常的殊胜。
净土教法就是当生成就的法门,我们可以从《观经》得到印证。当时,韦提希夫人是临终吗?不是!是平生。韦提希夫人还不是快要死了,不是!所以,我们能够现在听闻到阿弥陀佛的净土教法,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我们现在就得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普照,可以往生决定。因为往生不是你这个色身去的,是将来你的心去的,也就是你的神识去。在事相来说,确实有离开娑婆前往佛国;在理上来说,无去无来。我们凡夫的心,现在虽然有妄想、有杂念,但是同样你也可以求生西方,向往佛国,而一生不变啊。只要你有这份切愿真诚之心,现在岂不是就是往生决定了?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才说:身虽在娑婆,心已登极乐。身体还在娑婆人间,但是内心已经在西方佛国。你如果现在在庄严的念佛堂听经闻法,可是内心一直想:信愿师父!你说那么多道理是很好,不过我家里乖孙要我照顾。我的乖孙很听话、很乖巧,和我很贴心。你怎么每天说那么多道理。赶快说完吧!我要回去了。那个时候,你人在庄严的念佛堂,你的心已经回到你家了,和你的乖孙相应了,对不对啊?这样,你就是无心闻法。同样的道理,你人身体在这个娑婆世界,你的心向往西方佛国,忆念阿弥陀佛,你的心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将来,这个臭皮囊一脱掉,当然在西方佛国报到嘛,对不对?(掌声)那个时候就是往生成佛。
阿弥陀佛现前来接引你时,你看到阿弥陀佛会欢喜吗?一定很欢喜。你的心情就像韦提希夫人这样。那么,将临终把它拉到现在,你现在每样都看得开、放得下,那有什么会障碍你往生?没有啊。这样,你是不是现在就往生决定,对不对?对!你就越认真念佛,因为你越欢喜啊。生死大事了办了,世间的一切都其次了。所以你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护持我们南宣寺,推广佛法,广度众生。世间的金钱、感情、子孙、物品,一切你都不很在意了,不会很执着了,这样是不是越欢喜修行,越快乐念佛,对不对?对!(对就要鼓掌。掌声)。所以“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善导大师说的太好了。
- 上一篇:好好念佛,善待自己的法身慧命
- 下一篇:六字洪名就是有我决定往生的一切功德
- 信愿法师:若为生前是眼瞎耳聋的亡者助念开示,能见闻觉知吗?
- 信愿法师:助念超度亡灵,世人每以诵经为胜念佛为劣是否正确?
- 信愿法师:耶律楚材佐政止杀感召子孙做大官
- 信愿法师:斋戒念佛预知时至坐化往生的明朝孙母善女人
- 信愿法师:助念开示的殊胜利益,第五章助念的因果
- 信愿法师:信心坚固乘佛本愿决定往生
- 信愿法师:念佛之人如何临终不颠倒
- 信愿法师:念佛往生之要件为何
- 信愿法师:每天念佛一万声预知时至自在往生的清朝张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师:助念的殊胜利益
- 信愿法师:弥陀本愿,誓度娑婆,上尽一形,下至十念,皆得往生
- 信愿法师:为亡者助念与自己平时念佛,功德是否一样?
- 信愿法师:念佛行者放下自力虚假心,以六字名号作真实因
- 信愿法师:长跪念佛安然往生的周婆善女人
- 信愿法师:弥陀愿力不思议,广度众生大无边
- 信愿法师:临终见佛含笑往生的清朝朱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师:预知时至端坐往生的清朝许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师:大声唱念佛名自在往生的清朝费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师:临终持咒安然往生的清朝宋氏善女人
- 信愿法师:何顾十方诸佛同赞同劝众生念佛往生西方?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