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最重要
多年前在旧金山观察到一个现象,在美国的亚洲孩子聚到一起,相互影响,好像生怕不被美国社会认同,经常变得比美国孩子更美国,而且多是底层社会的美国,比如穿大裆裤子啦,剪奇形怪状头发啦,满身满脸到处扎眼儿带环啦等。
旧金山以东的阿拉米达市,早称小小白人岛,却不想中学里也会东方孩子成群。女儿与之为伍,刚几个月,她就再不肯随我们外出,说上初中的学生,还跟父母家长一起上街,同学看见会笑她还是小贝比。如果要上街,她自己去,或者找几个同学一起去,那才显得长大了。我使出父亲的威严,逼她跟我们一起,她便远远落后几步,独自行走,与我们貌合神离。
在美国一些大都会城市,从十三岁少男少女开始,家庭观念就发生转变,飞速稀释和淡化。我感到一种恐惧,生怕哪一天会失去女儿,所以迫切地想离开旧金山湾区。刚到丹佛城面谈工作时,我专门到当地的几个购物中心去,查看科罗拉多地方的初中学生,是否仍然跟随父母上街,结果令我满意。
科罗拉多州的氛围,保持美国的历史传统,重视家庭团聚、和睦与亲情。后来我发现,这里不仅初中的孩子们仍然跟随家长游逛商场,说说笑笑,泰然自若,就连高中学生,甚至大男生,也仍旧常常伴在父母身边,也入大庭广众,一点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女儿搬到科罗拉多,从此再也没有提出过不愿意随我们外出了。
我们认识的好几个科罗拉多朋友,不止一次地对我们叹气抱怨,他们的孩子,有男有女都一样,上大学非上本地大学,外地不去,而且还要住在家里,怎么赶都赶不走。这还不说,更有朋友哀叹,他们的孩子大学毕了业,别处工作死活不去,非呆在本地不可,哪怕丢弃电视新闻专业,改行干个兼职护士,只求能够守在家里。这听起来绝对不像好莱坞或者纽约描画的美国人,对于加州人或者纽约人说来简直不可思议,可是确确实实发生在科罗拉多州。
传统的科罗拉多州美国人,就是具有如此强烈的家庭观念。我们在美国公司工作,从大老板到清洁工都一样,绝不把工作看得比家庭更重要。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家里有了点事情,暖气要修呀,小猫跑丢了呀,打个电话来,手里纸笔一丢,拔脚就走,为家里的事情而耽误工作,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我开始很不习惯,中国文化历来推崇先国后家,大公无私,家里明明有事,心猿意马,还要在办公室里强撑,假装积极。最后漏出心神不定的马脚,上司看出,问明缘由,便大骂不通人情,命我马上回家,不许片刻拖延。大老板听说,还会赶来问我要不要人帮忙,要不要车子,好像天塌一样,吓得我连忙抱头鼠窜,办完家事,回公司加倍努力,回报老板恩德。
不过我后来发现,老板上司这样做其实也不是小施恩惠,以谋忠诚。科罗拉多的美国人,真是那么想,真把家庭生活放在人生的头一位。近年一个州参议院议长竞选联邦众议员的席位,在当地电视台反复播放广告,从头到尾就是他和他的太太、他的儿子女儿孙儿甚至小猫和小狗,围在厨房里做饭,在花园里种花,在草地上遛狗散步,一家人相亲相爱地生活。画外是深沉而亲切的男声:州议长是个顾家的人,他永远把家庭生活当做头等大事……
也许除了美国,或者除了科罗拉多州这样的主流社会,让哪儿的人看了,都会感到不解。这么一个顾家的人,为什么要竞选公职?他做了联邦众议员,难道会全心全意为广大选民服务?可是他当选了,科罗拉多选民就爱戴这种置家于优先的人,因为他们自己也是这样。他们相信,热爱个人家庭表现的是一种亲情和人性。只有热爱自己家庭的人,才有可能热爱其他人,热爱他的选民。如果连自己家人都不爱,可以三过家门而不入,怎么可能期待他爱其他人,会全心全意为选民们服务?如果他们虽然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可是他不爱他的太太,或者她不爱她的先生,他们也不爱他们的女子,那么最起码他们都是些大骗子,他们一定还会照样欺骗选民,欺骗天下。
在美国主流社会,如果你对别人说,你把家庭亲人放在自己生活的第一位,你会得到周围人的尊敬,大家都乐意跟你交朋友。如果你对别人说,你把工作或者国家利益放在家庭亲人之上,你就甭想交上朋友,美国人会认为你缺乏人性,不通人情。美国奥斯卡会上,七十四年来每个得奖的人讲话,都一定感谢妻子丈夫和儿女家人,也感谢他们的同事朋友等等,可从来没有一个得奖者感谢过美国联邦政府或者总统对他们的关怀,也从没人讲过什么国家或主义等等的废话。
并不是仅仅科罗拉多州人保持着这样的家庭观念,在美国大部地区,美国人都具有这样的意识。据我所知,就连纽约、旧金山,或者洛杉矶那样的东西海岸大都市,也并不都如好莱坞电影所歪曲的那样家庭离散,人情淡薄。而且从九十年代开始,美国社会已经慢慢开始一种回潮,许多六十年代后被破坏的传统文化,重新得到颂扬和尊重。家庭和睦观念,人际关系亲密,都在美国主流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中间成为潮流。二○○三年初一项民意调查,问及美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百分之九十六的人回答家庭。
了解真实的美国社会文化,不能靠收看以票房为第一考虑的好莱坞电影电视,不能靠阅读专事蛊惑人心、哗众取宠的美国文字出版物,更不能靠听那些在美国混了两三年而后归国的中国人瞎说八道,要了解美国民族、美国社会、美国人,只有一个办法,老老实实到美国心脏地区,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生活十五年。我听说近两年来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在纽约过了几天,就开始摇头,觉得美国不像听说的那样,其实生活很枯燥,没有那么多的声色犬马。有些中国女学生还公开说,美国的性开放,根本比不了现在的中国,听了真让我伤心。
二十余年前中国刚刚开放,许多外国文化观念传入东方古国,其中有所谓代沟一说。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从来尊从长辈老人教训,晚生休得无礼。我小的时候,别说逆反,想都没想过不听大人的话。这一下子晓得两代人中间本来应该难以沟通,小辈人造反理所当然,中国年轻人找到理论根据,可乐坏了,至今奉如信条,喋喋不休,性开放,吸毒,离婚,不孝敬父母,抛妻别子,包二奶,什么恶劣来什么,大人说什么不许就偏干什么。殊不知,中国人又慢了几步,他们才学着来点代沟的时候,美国社会风气早已改变,代沟又要消除了。
据最近的一些社会调查显示,美国当今年轻一代与其父母家庭的关系,早已不同于三十年前,变得相当亲密。现在二十岁上下的大学生们,多数都会事事与父母商量,而且非常尊重父母建议和意见,讲孝道,很少还有过去如日中天的逆反心理。现在的美国家长,也不再把儿女上大学看做是两代分裂的开始,照样保持与儿女们的亲密关系。我女儿上大学后,几次回家休假,都要我们去她学校看她,原因是同学朋友们的家长,已经不止一次去校园里看望过子女,只有我们一次没去过。也不是人家离得近所以才去,有的家长专门坐飞机去大学看儿女呢。为了不使女儿失望,我们也终于借着给女儿送汽车的机会,开十小时的路程,到她学校去了一回,从此她回家再不提此事了。美国家长儿女大多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意识转变。
历史总是螺旋型地发展,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某段时间被否定的东西,经过大浪淘沙,到另一段时间又重新被肯定。美国因为在其短暂的历史上,不断经历思想意识的转变,所以美国人具有灵敏的感觉和适应,转变起来,毫不费力。中国古老的家庭观念,受到西方文化冲击,二十余年过去,好不容易跟外国人讲代沟这个词不咬舌头了,却发现自己又落后于世界,人家已经抛弃代沟理论,返朴归真,重新讲究家庭和睦,父爱子孝了。
- 因果报应
- 嫖娼有报应吗?真实的嫖娼报应
- 佛典故事
- 禅宗公案
- 邪淫现世报:二男女车上纵欲酿车祸被烧死
- 我忏悔,我的报应来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学佛与富贵
- 与卖淫女风流一次 70岁花心老汉染恶疾
- 被烧死的蛇
- 佛学故事
- 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
- 阿弥陀佛的故事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
- 邪淫的隐形果报 谁都逃不掉
- 念地藏经招鬼?不敢念地藏经的请进来
- 民间故事
- 地藏经感应
- 金刚经感应事迹
- 大难不死 意外获得足以致富的特异功能
-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
- 鸟为食亡,人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刚经故事
- 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 损友导淫 精尽丧命
- 佛教因果报应的真实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触犯,不断淫欲心难清静
- 人和动物的感人故事
- 念诵《心经》,心想事成
- 念诵地藏经的真实感应六则
- 佛咒感应
- 善护口业,免遭大难
- 智慧故事
- 心经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这两个因果故事,让你了解什么是业障
- 两性关系
- 地藏经故事
- 心经故事
- 十大弟子传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