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人
求人的滋味儿不好受---还未等你向人家张口,便自觉矮了一大截儿。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祖辈、父辈是极少求人求上门儿去的,就连庄户人家常用的家什器具也是一应俱全。平时,只见邻居来我家借东借西的,却极少见我家去求过谁。那时家里生活虽然清苦,却在庄里颇有人缘,就连祖母那一手极精细的针线活计,也招来不少婶子大娘的青睐。总有人来求她绣鞋面儿、打扣襻儿。有时她给人家做活做得两手竟被勒出青一道儿紫一道儿的血印,痛得整宿整宿地睡不好觉。
我的祖父出来进去总爱说:“宁愿多拉别人一把,也不愿给外人添麻烦”之类的朴素至极的话。其实,对于上辈人奉行的这种“八面不求人”的家风,我颇不以为然,嘴里不说心里却直嗔怪他们活得太小心翼翼,简直空憨厚、穷耿直得要命……
庄户人常说一句谚语:“三块瓦也会绊倒人的”。后来,我们家倒真应了那句话,到了非求人过不去的田地了。那年,我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市里一所师范学校。说实话,对这个结果我是很不满意的,我只想一个心眼地上高中考大学。可是当时的家境确实拮据,同时供我们兄妹几个上学十分困难。因而,让我跳出“农门”先寻求一个稳定的职业,便成了全家惟一的希望。就这样,我含着满心的委屈依了父母。
可是去师范学校报到也需要一笔费用,虽说数目不大,可对于家里来说也很难拿得出来。最后惹得母亲将家里仅有的一只山羊卖了,也还差那么二三十块。随着报到时日的临近,我发觉父母愈发焦虑不安了。
“去求人借一借吧。”还是母亲先开口了。父亲蹲在灶间沉吟良久,终于一拍大腿,冲出门去……钱,终于凑齐了---是父亲在人家大门外遛了几个来回,才硬着头皮向人家开的口。可就是因为这几十元的债务,父亲那阵子总是惶惑不安,仿佛欠了人家天大的情似的,出来进去挂一脸不易察觉的淡淡的苦艾。就在那年秋上,借给父亲钱的那家男主人不慎跌断了腿,眼睁睁地看着一地的庄稼没人收。这时,父亲二话没说,丢下自家的责任田,去替他家把粮食收拾得干干净净,弄得那家的女人上门来千恩万谢地赔了半天的笑脸。从此,父亲似乎平静了许多、释然了许多。我想,也许是他心里的那杆秤平衡了许多---这是一种何等朴实而善良的报偿呵……经过三年苦读,我终于完成了学业。临近分配时,好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大多开始托门子、找熟人,希望能分配在市内,以便永久地远离那片泥泞的乡野。也许是由于虚荣,我也动了心,并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家人听。母亲听后便踌躇开了---能办事的亲戚倒是有一个,那是母亲的一位远房表兄,在城里当个什么处长。
“他这人‘眼皮子’薄,一直瞧不上咱这庄稼佬,他肯帮咱这穷亲戚?”母亲反复迟疑了几回,可是见我闷闷不乐的愁苦相儿,终于还是搭车去了城里,并将自家打的大半袋子黄豆全都背了去……
记得等待毕业分配通知的那段日子,我离校特别晚---我是对那位“表舅”抱着希望的,然而,等到最后一批分配通知单下来,我傻了眼---我仍被“遣”回了那块生我养我的土地上任教。我揣着那张通知,背着沉重的行李挤下郊区汽车的时候,天空正汛着淅淅沥沥的秋雨。走近村野,我一眼便望见了仁立在白菜地里的母亲。她还是那件旧蓝布袄,浑身沾满了泥,过早花白的头发贴在额上,下巴还滴淌着雨水。我立时心底一酸,简直要流下泪来。我无言,动手帮母亲收拾起那葱绿、湿重的白菜。此时,母亲的泪水又默然淌下,汇入那冰冷无声的秋雨里……
后来,我终于悟了这样一句话:“欠债,是糟糕的贫穷。”从十九岁起,我便开始循着先辈的样子,在每一条冰冷泥淖的秋埂上学会善良无私地劳作、学会刚直不阿地---站立。
- 因果报应
- 嫖娼有报应吗?真实的嫖娼报应
- 佛典故事
- 禅宗公案
- 邪淫现世报:二男女车上纵欲酿车祸被烧死
- 我忏悔,我的报应来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学佛与富贵
- 与卖淫女风流一次 70岁花心老汉染恶疾
- 被烧死的蛇
- 佛学故事
- 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
- 阿弥陀佛的故事
-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
- 邪淫的隐形果报 谁都逃不掉
- 念地藏经招鬼?不敢念地藏经的请进来
- 民间故事
- 地藏经感应
- 金刚经感应事迹
- 大难不死 意外获得足以致富的特异功能
-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
- 鸟为食亡,人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刚经故事
- 一盆洗脚水的警示
- 损友导淫 精尽丧命
- 佛教因果报应的真实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触犯,不断淫欲心难清静
- 人和动物的感人故事
- 念诵《心经》,心想事成
- 念诵地藏经的真实感应六则
- 佛咒感应
- 善护口业,免遭大难
- 智慧故事
- 心经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这两个因果故事,让你了解什么是业障
- 两性关系
- 地藏经故事
- 心经故事
- 十大弟子传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