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病比丘的看护
第八十六、病比丘的看护
有一次,佛陀与比丘们游化到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住在城北郊外迦兰陀竹园的竹林精舍。
那时,王舍城中有一位比丘得了重病,严重到连大小便都无法起床,但却没有其它比丘来探视看护,任他在床上日夜怨叹:
「为何世尊独独不怜悯我啊?」
佛陀以天耳神通,听见了那位病比丘的怨叹与呼唤,就对比丘们说:
「我和你们一同到各处寮房走走,看看你们住的地方。」
佛陀借着这个理由,带着大家来到病比丘的寮房。病比丘挣扎着要起来迎接佛陀,但却起不来。
佛陀阻止他说:
「躺着就可以了!比丘!不要起来,我可以自己找位子坐。你的病好些了吗?」
「世尊!我的病越来越重了。」
「比丘!看护你的人在哪里呢?有人来探视你吗?」
「没有,世尊!自从我得病以来,都没人来探视我。」
「比丘!当你还没生病时,有没有常常探望其它病人呢?」
「没有,世尊!」
「比丘!平常你都不探望病人,所以今天才得不到别人的照顾。比丘!现在你不要害怕,我亲自来照顾你,让你不缺什么。虽然我的成就在今日天上人间中最高,但我也能照顾任何病人:对得不到救护的人施与救护;做盲者的眼目;救护生病的人们。」
说完后,佛陀亲自为他清理排泄物,擦洗身体,换洗衣服床单,整理床铺,打扫房间,还亲手喂食。
做完这些,佛陀利用这个机会,教导这位比丘说:
「比丘!应当舍离三世轮回的大病,怎么说呢?出生时,有在胎中不自由的灾难,出生后,有老病死的苦迫。人一老,生理机能变差,病痛随之而来。生病的人,或躺或坐地呻吟,各种病症接踵而来,最后难逃死亡。死亡,识与形体崩离了,然后往生善趣或恶趣之中。罪恶多的,往生极苦的地狱,也有生为畜生的,被人驱使,受很多苦,也有生为寿命长达数劫之饿鬼的,咽喉食道细小如针,难以吞食,又常受到鞭打。福报好的,生在寿命长达数劫的天上,但也难免于恩爱别离之苦,欲望难以满足。只有修证贤圣之道的,才能离苦。
有九种离苦之人,所谓阿罗汉、向阿罗汉、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须陀洹、向须陀洹、种性人,这些都是如来的弟子。所以说,如来的出现,真是难逢;能出生为人,而且生于能听闻佛法之处;能遇见善知识;能听闻佛法,更是难得的机会。你应当了解:现在如来在世间宣说正法,你又没有生理上的缺陷能听闻正法,如果不努力修学,失去这样的机会,后悔就来不及了,这是我的教诫。」
佛陀回去后,要尊者阿难集合在王舍城附近的比丘,当众制订了僧团成员生病时的看护制度:如果生病比丘没有弟子,则应当由大家轮流排班看护。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增壹阿含第四四品第七经》。
二、故事中说到九种人,即四双八辈贤圣之人,加上「种性人」。所谓种性人,简单说,就是泛指修学接近向须陀洹,但还未到达的人。
三、「死亡,识与形体崩离,往生善趣或恶趣之中。」原经文作:「夫为死者,形神分离,往趣善恶。」其中「神」应为「识」之异译,而「形」,指的就是「身躯」,所以尝试白话为「识与形体崩离」。但依「攀缘四识住」(《杂阿含第六四经》,《相应部第二二相应第五五经》亦同)与「此阴灭已异阴相续」(《杂阿含第三三五经》)的经义,「识」,是不能单独存在的,也不能不随因缘变化,应当以这样的基础去理解「识与形体崩离」这句话。
- 上一篇:第八十五、勇者富楼那
- 下一篇:第八十七、差摩比丘的病中证悟
-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
- 第一回 拜众童子
- 1.为步行而行
-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
-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一)
-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
- 第五节 渴见水喻
-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节 千金小姐!万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录 总劝
- 前言
-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
-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弥伽
-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
-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 摩登伽女与阿难(二)
- 第十节 三重楼喻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节 序说
-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
-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
-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