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一日三省,时刻关照自我

一日三省,时刻关照自我

  汾阳无德禅师从小就天资非凡,有文字般若,对一切文字自然通晓,能出口成章。在14岁的时候,他的父母相继离开人世,于是他便出家剃度,之后云游四方,拜访了71位名宿鸿儒,后师从省念禅师,才开大悟。

  省念禅师圆寂之后,无德禅师应西河道俗的邀请,到汾阳太子院居住,在那里广说宗要,接化学人,足不出户达30年之久。

  有位虔诚的女子,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供佛。一次,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里出来。

  无德禅师对她说:“你每天都这么虔诚,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的相貌肯定非常美丽。”

  女子听后,心生欢喜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寺礼佛时,便觉得心灵如同洗涤过一般,清净凉爽,然而,一回到家里,心又开始烦乱起来了。请教禅师,作为一个家庭主妇,该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了一个问题:“你以家中的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的习性必然有所了解,那么请问你,你是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的呢?”

  女子不假思索地说:“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这样花茎就不容易在水里腐烂,花朵可以吸收水分,花茎不会腐烂,花朵自然能够更加长久而不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点了点头,说:“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精华。”

  女子心中恍然:“谢谢禅师开示,我希望在禅院过一段晨钟暮鼓,菩提梵呗的宁静生活,聆听禅师的教诲。”

  无德禅师答道:“你的身体是寺宇,脉搏是钟鼓,两耳是菩提,呼吸是梵呗,无处不宁静,又何必要到寺院中生活呢?”

  人生无处不修行,只要能够持戒守定,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心灵的宁静;若不能持戒守定,即便身在寺院,心灵也不会宁静。

  佛说修行,其实主要在修心。《金刚经》里讲“善护念”,讲“降伏其心”,说来说去,就在于心灵和品德的修养。为什么要“善护念”“降伏心”?若不如此,我们的心就会被贪嗔、痴妄、妒恨等充盈,失去正知正念,从而烦恼丛生,不得解脱。只有“善护念”“降伏心”,你才能得自在,真方便。

  持戒守定就是极好的护念方式,无论是何根性的人,通过持戒,都能够有所进境。因为持戒可以让你每时每刻保持自己对自我心灵的修正。

  故事中无德禅师告诉我们:护念自身,就如同侍弄花草一样。侍弄花草要时常浇水、剪裁;护念自己,则要时常反省、改正。

  持戒能够让人时刻保持警惕,对自己的行为与思想进行反省。人只要有反省意识,其人生境界必定有所精进。反省是一种自我检查的活动,还是一种学习能力,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前提。

  儒门就有“一日三省其身”的教导,而在佛门弟子看来,一日三省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时时处处不忘反省自己的言语行为,以免失去正知正念。

  须知,人时时处处都可能犯错误,迷失方向,毕竟大家都是凡人,不可能像释尊那样觉知世间一切事物。这时你能做的,就是时刻反省自己,守护自己心里面的好念头、好思想,一旦发现错误,就即刻改正过来,清除心中那些不好的念头。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就如同为花儿浇水一样,让思想变得圆满丰润起来。

  若不想鲜花太早凋零,就要时常去料理它;若不想自己的人生迷失方向,就要时常做出必要的调整。

  即使是在看似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时候,也要时刻反省,注意自己行为上的小错误、思想上的小毛病,因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很多危险的因素等它发展大了,再挽救就来不及了。要做到防微杜渐,就得时刻反省自身,保持清醒的头脑。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