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讲话[第六期]一九七九年第四期-第一天
佛七讲话[第六期]一九七九年第四期-第一天
佛七讲话[第六期] 作者:释智谕
第一天心无所住放下一切
打佛七,须要放下一切,一心念佛。世间一切,没有放不下的,你放不下,也得放下。世间帝王将相是昨天的事,今天与草木同朽;昔日荣华富贵,今朝时过境迁;昔日论是论非,今日方知,是耶、非耶,皆归无常。仔细想一想,有什么留得住的?你放不下,也留不住呀。
我们看见昔日很多高官贵爵,门前车水马龙,今天时过境迁,门可罗雀。要知道,世间一切皆是无常,所以佛说: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来念佛正是大觉大悟,所以应该一心念佛。
究竟怎么样才能一心呢?使自己六根不得放逸,眼不贪色、耳不贪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不开杂语、身不贪觉触,意不贪法,这样收摄六根就可以一心。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所以佛七期间,不可放纵自己眼睛,乱看光景;放纵自己耳朵,乱听世间法;乃至于乱闻香,乱说话。身体、意皆应清净。你如果能这样念佛,渐渐可得一心不乱。
或者有人说:我有眼睛,不能不看啊!有耳朵,不能不听呀!六根无过,过在诚心计度,诚心计度就是贪。你看色,不贪则无过;听声乃至香法,不贪则无过。
所以,佛七期间要注意到,用你的根,不可用你的诚心计度,这样就没有过了。
如果第六诚想一切法,百事思惟,可是不生计度心,这个时候,你第六诚转为妙观察智。知道一切法,不住着;想一切事,不住着。所以禅宗说: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就是这样。
前五诚接触五麈,一定有一分意识。眼看色,可以看色,不能分别,分别红、黄的,是意识心。耳听声,也不能分别,分别的是第六识。鼻舌身皆如此。
如果第六意识随着前五识,分别一切法,没有过;要是生计度心,就有过了。有的人说:前五识无过,第六识有过。第六识有过,是由于它贪;它如果不贪,也无过。
前五识接触五麈,随有一分意识,这一分意识了别于法。所谓了别是识相,虽然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就是不生计度心。这个时候,你的前五识就是成所作智,第六意识起妙观察。
前五识现量界成所作,都没有过,是功德。要不然,第六意识不能了别,前五识不能知法,那就变白痴了。可是,它了别、分别,如果贪着,计度,便成愚痴人;如果虽然了别一切法,不贪着,不计度,是大智慧者。这个时候,耳听声,不贪着,不计度,称为听;眼见色,不贪着,不计度,称为明,这就是所谓聪明。
佛七期间,我们知道这个要点,应该本此而修。眼看一切色,不贪着,不计度;耳听一切声,不贪着,不计度。不管法器快慢,我的心不动;不管外界什么样子,心不动。
或者有人说:我办不到啊!我看见外面境界,就动心;我看见别人走路,我想笑;我听到法器响,我就嫌它快,嫌它慢。
有一个办法,你闭着眼不看,就是眼垂帘,只看前方人的脚下,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耳朵声听佛号,可是千万不要生计度心,佛号快,我心不动,佛号慢,我心不动,总教它意识心,计度心不起。
如果你动的话,叫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生死流,诚心不动是涅槃流。你想一想,见到色,生烦恼;听到声,生烦恼;甚至于闻到香,尝到味、乱说话,生烦恼,皆是生死。你应该放下这一切,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现前一切境,怎么放下呢?佛在金刚经说过,心无所住。不相信你想一想,当你生烦恼的时候,一定心有所住。心无所至,则住无上菩提,念佛求往生,是以这种心,所以说“无所住而生其心。”
实在说起来,这就是净念相继,也就是一心不乱。它的要点在什么地方呢?金刚经说过,你没有留神,七天之中,大家记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你念佛求往生的保证。
现在开始念佛。
- 有三心者,定得往生
- 中论要解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成坏品第二十一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因果品第二十(下)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因果品第二十(上)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时品第十九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法品第十八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业品第十七(下)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业品第十七(上)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缚解品第十六
- 《中论要解》第三卷--观有无品第十五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合品第十四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行品第十三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苦品第十二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本际品第十一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燃可燃品第十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本住品第九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作作者品第八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三相品第七(下)
- 《中论要解》第二卷--观三相品第七(上)
- 佛说无量寿经上卷
-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
- 华严经要解(1)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一)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一)
- 观经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
- 大般涅槃经卷上(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一)
-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弥陀经白话文(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二)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
-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一)
- 阿弥陀经白话文(三)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上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二)
- 阿弥陀经白话文(注解)
- 阿弥陀经白话文(四)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一】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净土十要(第一) 阿弥陀经要解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作七安心)
- 悲华经卷第一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
- 万善同归集(一)
- 普贤菩萨行愿品白话解释(一)
- 《净修捷要》报恩谈
- 华严经要解(2)
- 拜佛与医学 第一讲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三)
- 复李德明居士书四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四)
- 与妙真大师书七
-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的解释
- 净土三经是指哪三经?主要内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实故事
- 潇洒的东门乞丐往生记
- 百岁老居士崔成贵往生纪实
- 慈母虔诚念佛,终微笑往生净土
- 今生做眷属,必有前世因缘
- 两位法师一同发愿,感佛来迎同时往生
- 无神论者归弥陀,敬礼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认果不认因
- 曹操投胎转世变为猪 因果轮回不可思议
- 持烛专注观想忆念佛,往生三天后身体依然散发奇香
- 将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极乐世界
- 念药师佛能不能往生呢?
- 对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吗?
- 因果是行事的准则,不可不信
- 净土宗祖师论专修
- 专心一志念佛,体发异香往生
- 徐清贤往生纪实,乱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阎王——平等王
- 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 《了凡四训》:功名富贵能向外求吗?
- 什么是因缘果报?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 民国一贫妇往生记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吗?趁年轻先走可以吗?
- 百岁老人往生记
-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译文
- 《净土圣贤录》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实例
- 净土宗历代祖师是谁?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介绍
- 为什么要见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不是?
- 往生论节要
- 因果轮回及天堂地狱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师十念法(文白对照)
- 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 莲池大师发愿文
- 拜佛与医学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佛说无量寿经全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阿弥陀经白话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
- 净土十要
- 观经四帖疏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 大般涅槃经全文
- 《佛说长阿含经》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 《悲华经》原文
- 地藏菩萨本愿经导读
- 大佛顶首楞严经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 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 当代往生纪实
- 拜佛与医学
- 往生纪实
- 谷响集
- 早吃素
- 五福临门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 净土十疑论
- 谛闲法师: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 正信的佛教
- 净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师论外道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 佛说无量寿经义疏
- 蕅益大师法语
- 《贤劫经》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原文
- 印光大师文钞
- 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