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六
《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六
释华梵 著
(续:第五、华严三昧门)
【故经云:“法同法性,入诸法故。”解云:法者,即举缘起幻有法也;同性者,缘起即空而不碍此相,故全收彼为此。以彼即空而不碍彼相故!既此、彼全收,相皆不坏,是故此中有彼,彼中有此。非但彼此相收,一切亦复如是。】
上已直释法义,今则引经证以证义启信也。
所引经云:“法同法性,入诸法故。”
论主于所引经文自有释解,下于论主解文逐句释之如下。
“法者,即举缘起幻有法也;”此即解释经文中第一个之“法”字也。何谓“法”呢?“法”即是指任一缘起幻有之法也。解文中缺失对“法性”的解释,那何谓“法性”呢?“法性”谓缘起法皆为无性缘起,故“无性”即为一切法之本性(体性)与共性,是知“无性”即是诸法“法性”尔。
“同性者,缘起即空而不碍此相,故全收彼为此。”“同性者”即经所云“法同法性”者也。何谓“法同法性”呢?此谓缘起幻有之法当体即是法性(无性、空性)者也。换句话说,也就是说缘起幻有之法当体即与法性(无性、空性)不二无别也。何故?以诸法缘起无性,而不碍幻有法相,故不离幻有法相当体即是诸法法性,所谓无性者也。“不离幻有法相”者亦即文中所云“全收彼(幻有法相)”也。
“以彼即空而不碍彼相故!既此、彼全收,相皆不坏,是故此中有彼,彼中有此。”诸法缘起性空而不碍幻有法相,故不离幻有法相当体即是法性,不离法性当体亦即是幻有法相。所以全收法相即法性,全收法性即法相。法性法相彼此全收,而不坏诸法性相。既性相彼此全收,而亦不坏于性相二者,是知法性中当体即圆具法相,而法相中当体亦圆具法性。法性与法相其实不二无别,圆融一际尔。
“非但彼此相收,一切亦复如是。”前乃约一法而言,约一法而言既皆性相彼此互收,性相不二无别,于一切法而言,亦莫不如是也(何故?诸法皆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故),是故诸法一多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圆融无碍。
【故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又云:“于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了一法。”】
于前解文所述之义,今则再二引经证,以证义启信也。
初引经证。所引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因诸法皆属缘起,故法法不二无别(于其有皆是幻有,于其空皆是性空);既法法无别,是以但真实解了一法,即是圆满解了一切诸法也;又若能圆满解了一切诸法,则必能真实解了任一法尔。此恰如经所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也。
“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因缘所生法,缘起无性,故非实有;然无性缘起,幻有不无。智者解了如是甚深中道缘起义,是以无所畏也。
二引经证。所引经云:“于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了一法。”此与“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意思完全一样,故不再另行解释。
【如是相收,彼此即入,同时顿现,无前无后,随一圆融,即全收彼此也。】
如是一法多法相收,彼此互摄互入,同时顿现,无前无后。犹人照镜,对镜现影,无前无后。由于这种道理,故知一念十世,尘剎圆融。随一圆融,全收彼此也。
此一问一答一大段文字,即是开解宣说一切诸法于其因体莫不皆当体即具有空(性)、有(相)二义,于其作用而言亦莫不直下即具有有力、无力二义;另诸法尚有待缘、不待缘之区别关系。而基于体、用各自二义,故一切诸法又莫不于当下即具有相即相入之关系与作用尔。其中,基于体之空有二义,成诸法相即之义;依作用之有力、无力二义,则成诸法相入之义。又诸法直下具有待缘、不待缘之区别,故诸法又具有同体、异体之义也。于异体门而言,即是相望各自别异之法,论诸法相即相入之关系尔;于同体门而言,即是诸法皆各自本来具有无量之德与能具之法对望,此亦相即相入之真义也。即此同体、异体,相即相入之义理即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一切诸法无一不具足者也。
若从横的方面来加以考察,森罗万象虽是划然现出差别之相,然其体同一无差别,不但空有相即,融通无碍,且自他相助,一多涉入,相入无碍,重重无尽,有如珠光互映。《华严经》云:“于一微尘中,示各那由他,无数亿诸佛,于中而说法;于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世间不迫迮(ze);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受其报业。”
若从纵的方面来加以考察,三世之法虽异,然其体同一无差别,空有相即,现在之外无过去、未来,过去之外无现在、未来,未来之外无过去、现在。而有过去故有现在,有现在故有未来,若无过去,哪有现在?无现在又安有未来?所以现在摄于过去,未来摄于现在,三世摄入,毕归一世。将此恒及无限的过去,推至无穷的未来,其关系极复杂,重重无尽,实难以测度。《华严经》云:“或以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或以百千大劫为一念,或一念即为百千大劫;或过去劫入未来劫,未来劫入过去劫。”
如此于时间、空间相即相入,无碍自在,是法性的实德,法尔的妙趣,而不是分别情调的境界,故须打却遍计凡情,始能够信解契入圆成实也。
【问:法既如是,智复如何?答:智顺于法,一际缘成,冥契无简,顿现不无先后。】
“智”与“法”乃是一体两面,其中法约体,智约用,体必起用,用必依体,体用不二无别。如《大乘起信论》云:“所谓从本以来,色心不二,以色(法)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法)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之所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前既已通达诸法体性,但是“如是(一多)相收,彼此即入,同时顿现,无前无后,随一圆融,即全收彼此。”然尤不明如何依体起用,显发犹如帝网天珠,重重无尽之境界尔,是故进一步咨问曰:“法既如是,智复如何?”
于上难问,论主答云:“智顺于法,一际缘成,冥契无简,顿现不无先后。”一切诸法,即是同时相应,同时具足,同时圆满,依缘起理而成立,无先无后,不可分别。是故欲入法界缘起者,但当心(智)不随分别,入于法性之流,自然诸法一体缘成,俱时顿现,犹如帝网天珠,珠珠互相辉映,重重无尽,自在无碍尔。
“一际缘成”者,即谓真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尔;“一际”即一体(体者,即是真如理体)也。“冥契无简”者,“简”是简别、分别之义,“冥契无简”即谓心智既顺于诸法法性,自得冥契于无分别法性理地之境也。“顿现不无先后”者,犹言“顿现元无先后”尔,今智与法既然“冥契无简”,则心无分别;心无分别,诸法自然俱时顿现,无先无后也。此犹如对镜现影,无论外物是远、是近,是大、是小,于镜中现像则是一时俱现,无有先后之别尔。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