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五教止观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七
《讲义》释“华严三昧门”之七
释华梵 著
(续:第五、华严三昧门)
【故经云:“普眼境界清净身,我今演说人谛听。”解云:“普眼”者,即是法智相应,顿现多法也,即明法唯普眼智所知,简非余智境界也;“境界”者,即法,明多法互入,犹如帝网天珠重重无尽之境界也;“清净身”者,即明前诸法,同时即入,终始难原,缘起集成,见心无寄也。】
上乃直述法义,今则引经证以释义启信也。
所引经证云:“普眼境界清净身,我今演说人谛听。”欲解所引经文,首先我们应该要次第弄明白何谓“普眼”?何谓“普眼境界”?又何谓“普眼境界清净身”也?
于此论主自释解云:“‘普眼\’者,即是法智相应,顿现多法也。即明法唯普眼智所知,简非余智境界也。” 在心曰知,在眼曰见。“普眼”者,即谓开佛知见,见佛法身之妙智也。开佛知见者当“法智相应”,见佛法身者当法智“冥契无简”也;若法智相应,冥契无简,则诸法顿现元无先后也。如是亦即是“性起”也,性起之境界唯普眼妙智之所知见也,此非余智所能知见之境界也。
又贤首国师于《华严策林》中亦有释“普眼”来着,其云:“云何方名普眼?私答,五缘为因,称眼为果。”此即是说“普眼”者,亦即谓佛所圆具之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五缘为因”者,即是对五眼而说,亦即:一、肉眼,缘粗色;二、天眼,缘细色;三、慧眼,缘真空理,故二乘人只知缘起性空,沉空滞寂,着于偏空;四、法眼,是菩萨所具,菩萨见性空即是缘起诸法,故出空入假,普度十方;五、佛眼者,圆具五眼,缘而无缘,无缘而缘。故曰“五缘为因,称眼为果”也。普眼境界清净身,示唯清净法身佛所具。普眼境界极高,故如贤首国师,犹言“私答”也。
“境界者,即法。明多法互入,犹帝网天珠,重重无尽之境界也。”境界者即是法,故“普眼境界”者即是能“明多法互入,犹帝网天珠,重重无尽之境界也”。帝释殿上有珠网,珠光交融,互摄互入,重重无尽。此珠光摄彼珠光复入彼珠光,彼珠光摄此珠光复入此珠光,一珠光摄多珠光复入多珠光,多珠光于一珠光亦复如是,乃至一切珠光摄一切珠光复入一切珠光。这样互摄互入重重无尽,是为多法互入也。如此微妙不思议境界,唯是普眼所能通达之境界,而非余智所能知见之境界也。
“清净身者,即明前诸法,同时即入,终始难原,缘起集成,见心无寄也。”诸法若同时即入者,则诸法同时成立,同时相应,同时圆满,顿现无有先后,如是境界实非思量分别所能通达之境界,如是境界“唯证相应,非关言说”也。是故文云“终始难原,缘起集成,见心无寄也。” “始终难原”者,谓不可以通过思量分别心去考察、推究缘起诸法之本末始终也。“原”者,即考察、推究本源义。“缘起集成”者,即谓诸法皆依缘起理而成立,一多互为一体,无先无后也。
实则此处“清净身”者,即是指如来法身也。如来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如是法身境界,唯佛智慧所知所见也。如《大乘起信论》云:“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见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论中“若离业识”者,即是今论中“见心无寄”也。
【然帝释天珠网者,即号因陀罗网也。然此帝网,皆以宝成,以宝明彻,递相影现,涉入重重,于一珠中,同时顿现,随一即尔,竟无去来也。】
前文阐释法义时,只略提帝网天珠喻,今则约喻详释之。初则总释之。
“因陀罗”者,华译天帝,即释提桓因,简称帝释。故“因陀罗网”又作天帝网、帝网,为帝释天之宝珠网,乃庄严帝释天宫殿之网。此帝网乃以无量宝珠,珠珠相次结成,又宝珠明彻,光光辉映,递相影现,涉入重重。任一宝珠莫不同时顿然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又一一影中亦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如是宝珠无限回互辉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一珠如是,余一一珠亦复如是。虽然涉入重重,而光影竟无来去也。
何故涉入重重,而光影竟无来去耶?因光影唯是于宝珠珠光(明性)中所现之影像,于珠中之影像不可言有来去也!
于宝珠即如是,于缘起法亦然。缘起诸法一多即入,互相显发,重重无尽。然诸法虽涉入重重,竟无来去也。何故?缘起诸法体性皆如,是故缘起诸法但是于真如理体中所现之诸幻相尔。此譬如珠中影像,但是于宝珠珠光中所现之虚幻光影尔,故实不可言有来去也。而《华严经》即是以因陀罗网来譬喻缘起诸法之一与多,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之义;若依境而言,称为因陀罗网境;依定而言,称为因陀罗网定;依土而言,称为因陀罗网土;此皆为显示事事无碍圆融之法门也。
又在杜顺和尚于其所述《华严一乘十玄门》中,第二门便是“因陀罗网境界门”也。
【今且向西南边,取一颗珠验之,即此一珠,能顿现一切珠影;此珠既尔,余一一亦然。既一一珠,一时顿现,一切珠既尔,余一一亦然;如是重重,无有边际。有边,即此重重无边际珠影,皆在一珠中,炳然高现,余皆不妨此。】
上已总释之,下任举西南一珠别释之。
“今且向西南边,取一颗珠验之,即此一珠,能顿现一切珠影;此珠既尔,余一一亦然。”今顺文,且但向西南边取一颗珠验之,西南边这一颗珠中,即能一时顿现一切珠影;西南边这颗珠既然如此,余一一珠莫不如此也。
“既一一珠,一时顿现,一切珠既尔,余一一亦然。如是重重,无有边际。”此段文字太过简略,意思表达的不是很明确。今准上下文,予以会通之。其意思似应为:前西南这颗宝珠既然能顿现一切珠影,余一一珠亦复如是能顿现一切珠影。而顿然映现一切珠影之一一珠又莫不同时顿然映现于此西南一宝珠之中,西南这颗宝珠既如是,余一一珠亦莫不如是。如是宝珠无限回互辉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无有边际也。
“有边,即此重重无边际珠影,皆在一珠中,炳然高现。”前云宝珠无限回互光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无有边际。今则方便释云,若说“有边”的话,则即此重重无边际珠影,皆在一珠中,炳然重重显现者也。亦即是说,即此“一珠”方便说即是一切珠与重重无尽珠影之边际也。“高”者,重重之义也。
“余皆不妨此。”文义易见。一珠如是,余一一珠,皆可准以思之也。
前但就喻释,今结合法义,则“任举西南一珠”者,亦即如任举西南一缘起法也。任举西南一法,此法当体即如,是故此法当下即能缘起一切诸法尔;换句话说,亦即是说此法当下即能顿然圆摄一切诸法之性相功德也。何故?真如理体本具如是圆满不思议功德故。于西南一法既如是,于一切法亦复如是也。
又如珠然,一多诸法回互缘起,交相显发,则重重无尽,无有边际也。
又如珠然,方便说“有边”,亦即是说,即此重重无尽缘起诸法,当下即顿然圆摄于西南此一法之中尔,即此一法即具足一切诸法也,故即此一法亦可方便说是一切诸法与重重无尽缘起诸法之边际也。于一法既如是,于一多诸法亦可准以思之也。
【若于一珠中坐时,即坐着十方重重一切珠也。何以故?一珠中有一切珠故!一切珠中有一珠时,亦即着一切珠也。一切反此,准以思之。】
文义易见。
因为一珠中有一切珠,一切珠中有一珠,故于一珠中坐,即于一切珠中坐。
“一切反此,准以思之。”一珠中有一切珠,一一珠中亦皆有一切珠,故曰“一切反此”。根据这种道理,思之可得也。
此即开显佛如来“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之广大不思议境界也。一法既当体圆摄一切诸法之性相功德,是故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尔,是故诸佛如来,于一法中转大*轮,即是于一切诸法中皆转大*轮尔。一法既如是,于余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也。
【既于一珠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于一切珠入一珠,而竟不起此一珠。】
既一珠中影俱一切珠,是故“于一珠中入一切珠,而竟不出此一珠”;又既一切珠皆影入一珠中,是故“于一切珠入一珠,而竟不起此一珠”也。“出”者,去也;“起”者,来也。不出不起者,无来无去也。
上一段文亦乃开显佛如来“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之广大不思议境界也。《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