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遗旨 简介
书名:《灵岩遗旨》
作者:印光大师
编述者:智随法师
(实体书尚未出版)
简介:
苏州灵岩山寺印光大师为清末民初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集立德立言立行于一身,其道德学问影响深远,被赞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大师之巨著《文钞》自流通以来,颇受教内外各界人士广泛欢迎,风靡海内外。凡关心世道人心、关心身心性命、关心生死解脱者,大多栖心于此,以为指路明灯。
有云:「大藏经可以不读,《文钞》不可不读也。」然因《文钞》之磅礡无序,或多难得其要,故于大师之思想殊少阐扬。虽有少量选编本流通于世,仍未全面系统彰显大师之思想。以致《文钞》流通虽广,却研修乏力。今甘冒庸劣,对大师思想进行系统编排整理,姑名《灵岩遗旨》,权分四大纲要:深信因果、老实念佛、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使人一目了然,易得其要。于大师之高超德行,亦作分类整理编排,显化于世。大师应化世间之婆心,或可藉此得以彰显。
普天之下,若能同沐大师智慧之光,同沾大师慈悲之雨,则人心得以安宁,社会得以和谐,生死得以解脱矣。如是则人间净土与极乐净土可得两得益彰也。
- 上一篇:印光大师法要 捌、述个人行谊
- 下一篇:灵岩遗旨 总序
相关阅读
- 护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忆念阿弥陀佛?
- 判教起始于印度,根源于佛陀
- 学佛人怎么面对世间的事务呢?
- 专修念佛的人还要学习佛法吗?学法和念佛的关系
- 如何安心?学法是众生安心的根本
- 出家人要有气质、僧格、感召力、威德
- 出家人有几种类型?僧人的四种分类
-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是什么意思?
- 佛的智慧从哪里来?佛为什么有神通智慧?
- 正法、像法、末法时期的区别
- 戒律来自于哪里?戒律是诸宗行人通学的
- 圣道门与净土法门的差别
- 佛为什么要制定戒律?防止贪嗔痴的心起来
- 面对是非怎么办?不辩
- 念佛人的三件大事:念佛、劝人念佛、护持教法
- 命运、人生是怎么形成的?
- 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
- 沙弥五德是哪五德?沙弥应具备的德行
- 净土宗第三位祖师道绰大师的判教
-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谁提出的?
猜你喜欢
精彩推荐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相关名词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