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有几种类型?僧人的四种分类

智随法师:出家人有几种类型?僧人的四种分类

  今天来讲有关出家人的类型。每个人出家对自己的定位是跟类型有关的。出家人的目标都一样的,在大环境中,修学的内容也都差不多,尤其同一个法门的更是都一样。

  但是出家人的差距很大。从净土来讲,只要信仰净土念佛往生,方法、目标、结局都一致,差距好像不大。但其实差距还是很大的。现实生活里每个人的根机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这就涉及到僧人对自己的要求。

  先从经典里面来看。《大智度论》把僧人分成了四类:

  第一个叫有羞僧,第二个是无羞僧,第三个是哑羊僧,第四个是实僧,实就是真实的实。

第一种:有羞僧

  这四类当中有羞僧比较少,可能还有一点点。什么叫有羞?羞是羞愧的羞,我们知道印光大师讲自己是常惭愧僧。跟这个是不是一样的?不是一样的,有点类似,心态上相似,但意义不一样。

  有羞,羞愧,就是他能够持戒,能够身口清净,身业口业都很清净了,也能够分辨好坏,辨明是非,但是没有证道,标准就是他没有证得道果,没有成为圣人

  道果指的是最初的最低级的小乘四果罗汉,最起码要证须陀洹。没有证道的人,虽然持戒清净,身口都清净,就是意业还没清净,这种就叫有羞,自己有羞愧,不能证道果。

第二种:无羞僧

  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的人。破戒就算是作恶了,破戒有轻重、有大小、有多少。出家人要完全持好戒,在末法时代几乎不太可能。印光大师提倡粗持重戒,起码重戒要守,250条做不到,做到50条也算是守戒。重戒、根本戒,大的内容,涉及到因果,涉及到大是大非的戒要守。

  戒律里面有很多是威仪,一些行为细则跟印度当时的生活习惯有关,像化缘。化缘就涉及到好多戒条。我们现在没有这种方式,这些戒律已经没有意义了。

  学戒法要会学,要看当时的环境,有些戒是根本戒。性戒,就是以持、不持(犯),守、不守(破)这个戒律为准。只要犯了都是错误,都是有因果的,跟因果、业障有关。

  有些是遮戒、方便戒。还有种叫杂粹戒。杂粹戒是很小的戒,现在人把很小的戒看得很重。比如:上厕所要换鞋呀,要换长褂等等。这就是很细微的杂粹戒律了。根本戒涉及到个人的行果——杀盗淫妄,这是根本的东西。

  持戒应该抓根本,不是抓枝节。枝节并不能增长什么,它只是一个行为方式。像居士到寺院进门上大殿,到底是出左脚还是出右脚,很多人为这个烦恼,对吧?出了左脚也不增长功德,出了右脚也不犯什么过失,它只是一个规定而已,是为了统一。行为上的统一是为了庄严道场的需要,不涉及原则问题。

  戒律有很多是属于行为上的规定,不是原则问题。佛陀在世的生活习惯,现在人已经不使用了,这条戒就已经失去意义了。能守当然也可以,不能守也不算犯过。

  比如日中一食,夜不倒单,这是头陀行的要求,对出家人没这种要求,出家人只要求过午不食。过午不食这一条现在也行不通了,大家都吃,那就也跟着吃。如果为此成为一个心理负担,就很烦恼,认为自己犯戒了,用心会偏重在事务上。

  末法时代的众生对戒律要从大的地方要求自我,不要在细节上过于用心,这是针对不能持戒的人。

  “三福”里面有一条戒叫“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仪。”这都是指的有羞僧,戒福,能持戒的人。

  下品中生的人是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那就犯重戒、严重的过失了,那就是无羞僧。

第三种:哑羊僧

  还有一种哑羊僧,这在中国的古寺院里面提得比较多。哑羊,哑是哑巴的哑,不能说话了,它是比喻。比喻什么呢?就是能持戒,但却没有智慧,根机比较差。很多人守戒很严格、很规矩,只要佛说了哪一条戒,他就严格去做,哪怕做得很艰难他都愿意。但是他没有智慧,不能够分辨好丑,不知道轻重,也不知道有罪无罪。办了一件事情,这个事情对错好坏,他分辨不了,也不知道这个事情有没有因果,有没有罪过。缺少智慧分辨,没有理论基础,这种人就称为哑羊僧。

  为什么称哑羊僧?就是他不能辨别对错,遇到两个人争执了,只好闭口不语,他无法来判断谁对谁错。这在末法时期比较多。

第四种:实僧

  实僧,就是真实的出家人。这是出家人的目标,虽然做不到,但大家的目标都是如此,都想解脱,真实证果位,成为从凡夫转成圣人的出家人。

  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为实僧呢?就是小乘里面的四果罗汉,行四向道,住四果中,称为四向四果。比如:初果之前有初向,二果之前有二向,二果之后,向三果继续修行,叫“三向”,然后三果向四果进修有四向,这四向四果可以称为实僧。

  证果的人很少,现在众生都做不到。

  这是从古代的经论当中提到的四类僧人,现代人不能按这个标准来衡量。现在若是按这个标准来衡量,绝大多数都归到无羞僧、哑羊僧,有羞僧人都很少了。

来源:僧之意义及守则2

原文标题:僧人的差距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法宝之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