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详情]
《六祖坛经》二十四精论
十二:三身自性佛
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若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此名清净法身佛。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见性通达。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何名圆满报身。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
十三:真度、真学
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二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内调心性。外敬他人。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
十四:即心即佛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净。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十五:佛之知见
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莫向外求。与佛无二。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见。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十六:三身四智
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十七:法无四乘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
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
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
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
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盘相如是。
十八:如来清净禅
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
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心如虚空。不着空见。
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十九:戒定慧法
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
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自在解脱本自性。
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盘。亦不立解脱知见。
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盘。亦名解脱知见。
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
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如何是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
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
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二十:大乘见解
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是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二十一:真假动静偈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二十二:一相一行
诸人自心是佛。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
二十三:正法眼藏
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自心是佛。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二十四:自性真佛偈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维摩诘经原文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