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七)
我们见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不是它失去了,而是因为我们迷了。只要去除我们的障碍,我们的本来面目自然现前。这是我们修行的重要根据。
我们修行修什么?不是修出一个佛性来,不是弄出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来,而是放下我们对虚妄的执着。我们要知道那些显现的虚幻的幻相无有实体。放下两边的执着,放下污染的执着,也不要以为“我很清净了,我就是佛,我开悟了,我是小乘阿罗汉了,我见道了”,那就不行了。
《金刚经》里讲,初果阿罗汉都不能说“我是初果阿罗汉”,如果他如是说,他就有四相,他就不是初果阿罗汉。如果离开了污染,又认为自己很有修行,“我是菩萨,我做了很多好事”——又进入一种对“清净”的执着,那根本没有变,还是执着。那不是我们天然的、本来的、不受污染的、不垢不净的、无为的真实状态。
我们加进去的“污染”或是“清净”的概念,都是我们的分别、执着的观念,都是对我们修行的障碍,都是对我们恢复自己本来面目的大障碍。所以,我们两边都要放下,污染的境界要放下。不要去做赌、嫖、吸毒等不好的事,虽在这些境界里佛性没有污染,但执着了就造业,就受其害,将来就感三途的苦果。若是想“我离开了这些境界,我很有修行,做很多好事”,那又执著了。没错,你造善业能感得人天的福报,但若在执着的状态,就跳不出生死轮回,就变成“三世冤”。
什么是“三世冤”?就是前一世好好修行,这世有点福报,又富又贵,什么都如意,又放逸了,又不修行了,造了很多恶,结果下一世又堕落了。前一世修行,第二生享福迷了,第三世又堕落受苦了,这就是三世冤。为何这样?就是他不能离相,还是执着。对“美好的”人间天堂的执着,这个相对来说叫“净”。相对来说,三恶道叫“垢”。所以,执着有垢有净,都不能出离三界。
我们要放下对两边的执着,这样才能恢复我们本然的清净。这个清净不是有为的方法使它污染或使它清净,本然就是清净。比如银幕本然就是清净,不受任何污染。天堂也不能使银幕更漂亮;银幕显现恐怖的地狱,也不能使银幕污垢。它是本然的、不受任何染着的状态,所以说“不垢不净”。
我们要离开对两边境界的执着,我们的修行才能上路。放下了对两边的执着,才能出离痛苦,才能够超越生死。
不增不减
1、什么叫不增不减?
“不增不减”是从实相理体、本自圆满的角度来说。
我们的实相理体、真空实相是本自圆满的。怎么个圆满法呢?它是非可以加之使其增——不是用有为法加进后而可以增加,不是因缘所生法损之使其减。非修般若观照时照破无明、实相显现谓之增,也非未修般若时、被无明所障蔽的时候迷而不觉而减,故曰不增不减。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 上一篇:《心经》的大智慧
- 下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二)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一)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九)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八)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六)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五)
- 《心经》的大智慧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四)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三)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二)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一)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三十)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九)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二十八)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七)
- 《心经》的大智慧(一百二十六)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