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佛子修行最重要的四点:惜福、习劳、持戒、自尊
弘一大师(1880.10.23~1942.10.13),俗名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1918年39岁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律宗第十一代振兴祖师。
弘一大师的一生十分注重提升自我修养,来实现对理想的追求。无论在俗还是为僧,都身体力行,实修精进。大师后半生更是以实践佛法,教化后辈佛子为己任。大师曾撰写《青年佛教徒应注意的四项》,提到惜福、习劳、持戒及自尊是青年佛子修行最重要的四点,这样才能避免走入佛法修行的误区。
惜福
弘一大师曾回忆小时候,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写的句子,挂在大厅抱柱上,上联是“惜福,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哥哥经常教他念这副对联,母亲也常常教他,穿衣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因此他凡是穿衣吃饭,都十分注意,不敢随意糟蹋。
古人说:“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贵,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贵,兵燹而后知清平之可贵,失业而后知行业之可贵。凡一切幸福之事,均过去方知。”惜福就是珍惜当下拥有的,约束自己无尽的欲望。
弘一大师还认为,末法时代人的福报是很浅薄。若不惜福,这很薄的福报也会很快享尽,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因此大师提醒佛子:“我们即使有十分的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习劳
《孟子》中说到:“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家风中,也有将勤勉劳作视为社稷之本。
弘一大师在一次讲学中,对佛子说:“诸位请看看自己的身体,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他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就是对于身体也一定有害无益的。”弘一大师还说:“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唯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
《弥陀经》中记载,佛陀有一位大弟子,因双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还叫别的弟子帮他做。还有一次,佛陀看到一位老比丘眼睛花了,要穿衣缝衣,无奈眼睛看不清楚,嘴里叫道:“谁能替我穿针呀?”佛陀听了立刻答应说:“我来替你穿。”可见,即便身为教主,佛陀不但自己劳作,还帮助他人。
持戒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佛教修学中,无论大乘小乘,都是以三皈五戒为根本,要求佛子严格持戒来摄受内心。《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
弘一大师告诫佛子:我们虽不说修到菩萨和佛陀的地位,就是来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可惜现在受戒的人虽多,只是挂个名而已,切切实实能持戒的却很少。受戒之后应该认真去执行,否则光是嘴上说到,不能身体力行也枉费自己当初所发的诺言。只有严格持戒,才是一个合格的佛子。
弘一大师还提醒道:持戒是用来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勿因自己的一言一行伤害到他人。
生活中,我们要以摄心持戒来引发定力,不被世间万物所干扰,努力做好我们每一天应该做的事,最后因定生慧。
自尊
遵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来尊重自己,培养自己内心的正念,让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彼既大夫我亦尔”,发愿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像一位大菩萨,行菩萨道,以天下为己任,任重而道远。
弘一大师告诫年轻佛子:万万不可以为自己是一个小孩子,是一个小和尚,一切不妨随便些,也不可说我是一个平常的出家人,哪里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凡事全在自己去做,能有高尚的志向,没有做不到的。
在自尊的同时,弘一大师也提醒我们自尊并非贡高我慢:“贡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乱行为,自尊是自己尊重自己的德业,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的。”
总之,重温大师对青年佛子的教诲,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可以认识自己的不足,更好修行佛法。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深圳东山寺
- 最全的烧香图解,烧香有何含义与讲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 开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严咒简介,什么人不能念楞严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种苦报 从婚后出轨事件看出的因果报应
- 地藏经简介,地藏经主要讲什么?
- 《华严经》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
- 佛教基础知识
- 最简单的三皈依仪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 为什么要学佛?有什么用呢?
- 心经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介绍
- 心经入门
- 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义呢?
- 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 佛教名词
- 准提咒简介,准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门
- 文殊菩萨心咒简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 诵经有诀窍吗?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 在家烧香有什么讲究?一些禁忌千万不要触碰!
- 皈依证怎么办理?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
- 女众出家前须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机会
- 往生咒简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给去世的人上香的规矩
-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 求佛有没有用?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
- 观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刚经入门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简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种分类分别指什么?
- 放松对修行有什么帮助?
- 佛教和佛像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 明末四大高僧是谁?明末四大高僧简介
- 鹿野苑是佛的什么地方?
- 为什么要修习八正道?八正道的重要性
- 怎么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大福报?
- 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普通人不能?
- 心存佛念 不忘念佛
- 弘法利生道场的人才应当顺于法去成就保护
- 假如有人问自己幸福吗?怎么回答才好?
- 怎么转烦恼?
- 佛法里怎么看待人与人交往?
- 佛教法器磬的作用是什么?
- 生病后感觉没精进、学习落后了,对不起师父怎么看?
- 慧远大师的《庐山东林杂诗》解释
- 什么叫做“三藏法师”?
- 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有方法抹去过去的记忆吗?
- 佛教的横三世佛指的是哪三个佛?
- 感觉劝别人念佛很难,怎么办?
- 父母与孩子是什么关系,佛弟子如何与家人相处?
- 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乐众生
- 圆满供养一切成就供养的因缘
- 傲慢的个性与不服输的敌对
- 能无欲无求地度过此生挺好,可做起来不容易怎么办?
- 举心动念成善恶,善观其心,止恶念向善念
-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 佛教忍辱法门的五个层次
- 一切的烦恼皆源于心,心态决定你所看到的世界
- 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一生简介
- 什么是和尚,和尚的称谓是如何来的?
- 应该怎样做慈善,平衡与工作生活的关系?
- 如何劝说爱说脏话的亲友?
- 弥勒菩萨为什么是未来佛?
- 普皆回向是什么意思?净业行人如何回向?
- 居士每日应该做哪些功课、定课?如何实修?
- 何谓慈悲?
- [梦参法师]念经时忽然看见异相是怎么回事?
- [黑茶]黑茶是怎么做出来的?
- [禅宗思想]禅门机锋盛行于唐宋两朝原因是什么?
- [生活故事]我欠乞丐一块钱!
- [人物故事]以「慈悲观」离「瞋念」
- [在家修行]放松对修行有什么帮助?
- [入门须知]佛教和佛像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 [净界法师]念佛是心力带动佛力,还是佛力带动心力?
- [黄茶]黄茶是怎么做出来的?
- [禅宗公案]亲者不问,问者不亲
- [生活故事]一串佛珠 无限祝福
- [哲理故事]事从容则有余味,人宽容则有余年
- [心经]《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四)
- [佛与人生]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佛学常识]《宋高僧传》是怎样一部书?
- [净界法师]烦恼罪业生起的病根是什么?
- [白茶]白毫银针是白茶吗?白毫银针名字的由来与冲泡方法